在签订合同时,往往会涉及到履约保证金的问题,它作为一种信赖保障,在合同履行中发挥重要作用。但是,对于履约保证金该如何处理,却是困扰许多人的难题。它究竟是“有来有回”,还是“只收不退”?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,揭开履约保证金的面纱!
履约保证金,一笔纠结的款项 履约保证金,是合同双方为确保履约而预先支付的一笔资金。在各种工程、商事活动中均会涉及到此项内容,它通常用于保障履约方的诚信及合同的顺利履行。但它也是一笔颇为纠结的款项,因为在合同履行完成后,它的去留成为双方博弈的焦点。
收了以后不退还,似乎有失公允;但若全额退还,又恐难免有失谨慎。那么,履约保证金究竟是收了就不让退,还是有合理的退还机制?我们不妨从法律的角度来分析其中奥秘。
法律视角:退还履约保证金的三种情形 根据我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规定,履约保证金在合同履行完毕后的处理,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形:
如果合同双方均严格履行了合同义务,且没有发生争议或违约情况,那么履约保证金应当全额退还。这是一种理想的情况,双方在诚信履行合同,互不违约,履约保证金就如同一笔“过路费”,交了就可以拿回。例如,甲公司与乙公司签署了货物运输合同,约定了履约保证金?;跷镌耸渫瓿汕椅奕魏嗡鹗Щ蚓婪?,甲乙双方即可按约定退还保证金。
在实际生活中,合同履行往往会存在一定偏差,比如延迟交付、部分质量不合格等情况。此时,履约保证金就可能被部分扣留,以作为对履约方违约责任的担保。
以建筑工程为例,甲方?;嵋蚴┕し窖游蠊て诨蚬こ讨柿课侍舛哿舨糠致脑急Vそ稹@?,施工方承诺的工期为10个月,但实际耗时12个月才完成,甲方即可根据延误时间和造成的损失,合理扣除相应的保证金?;蚴窃谘槭帐保⑾止こ讨柿坎环显级ū曜?,甲方也可从中扣除相应费用,用于修整或赔偿。
部分扣留履约保证金需要注意的是,应事先在合同中对违约金进行约定,明确违约金的计算方法、扣除标准等,以免发生争议。且扣留后应及时通知履约方,说明扣留原因,并就余额退还达成一致。
在有些情况下,履约保证金可能就真正成为“不归路”。如果履约方出现严重违约或违约后无法纠正,甲方有权不予退还履约保证金,甚至可作为赔偿金的一部分。
以商品房买卖为例,购房者在签订合同时,往往需要支付一笔不菲的履约保证金。若购房者严重违约,例如违约退房或逾期付款,开发商可不退还履约保证金。且根据合同法规定,履约保证金的上限为违约金预计数额,因此严重违约可能导致履约保证金不予退还。
这里需要强调的是,即使面临这种情形,开发商也应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购房者违约,且应将保证金与定金区分开来,不得因定金而拒绝退还履约保证金。
案例一:工程履约保证金的纠纷 某建筑公司与甲方签署了建筑工程合同,约定履约保证金为合同金额的5%。在工程尾声,甲方以施工方超时、工程质量不合格为由,拒绝退还履约保证金。经仲裁法院裁决,由于超时施工确有发生,但工程质量问题属小范围出现,且施工方在整改后达标,因此判令甲方退还大部分履约保证金,并就超时部分进行合理扣除。
案例二:商品房买卖中的履约纠纷 某地产公司推出新楼盘,买卖合同中约定履约保证金为房价的10%,购房者因个人原因无法按时付款,导致严重违约。地产公司不仅不予退还履约保证金,且要求购房者支付违约金。**终,法院判令购房者支付违约金,但需退还履约保证金,且不得以已支付定金为理由拒绝退还。
明晰目的,有备而行 履约保证金作为合同履约的“保险单”,其目的在于敦促合同双方诚信履约,减少违约行为。因此,在合同订立时,双方应明确履约保证金的收退规则,约定明确的退还条件,是否可部分扣除、扣除标准如何计算等。
合理设定,谨慎使用 履约保证金的数额应与合同内容、风险大小合理相关。在实际操作中,履约保证金往往会根据合同金额比例来确定,但需要注意的是,不得超过预计违约金的数额。双方应就保证金的数额充分协商,谨慎合理设定,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。
此外,在合同履行过程中,履约方也应尽可能履行义务,避免发生违约情况。若因不可抗力等正当理由导致无法履约,也应积极与甲方沟通,寻求解决方案,以减轻可能带来的损失。
依法处理,谨慎操作 履约保证金虽说是一笔困扰双方的款项,但处理起来仍有章可循。在合同履行完毕后,甲乙双方应按照事先约定,结合实际情况,依法合理处理保证金。甲方应谨慎扣除,履约方也应积极应对,提供相应证据,以争取合法权益。
此外,在操作上,双方可采取转账不提款的方式,将资金暂时存放在第三方机构,以规避甲方占用、挪用保证金的风险。或是在合同中约定保证金专户,确保保证金的使用和退还具有可追溯性。
履约保证金虽小,却是合同履约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它既能敦促双方诚信履约,又能起到一定的风险控制作用。因此,各方应谨慎对待,在合同订立、履行和完成各阶段,合理合法处理履约保证金。只有明晰目的、依法操作,才能让这笔保证金有来有回,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