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程履约保函,是工程项目中常见的一种信用担保方式。然而,在工程项目中,往往会出现一些围绕履约保函的诈骗行为,给工程方、施工方、银行等相关方造成巨大损失。那么,工程履约保函诈骗有哪些常见套路?又该如何防范?
一、工程履约保函诈骗套路揭秘
履约保函是工程项目中一种常见的信用工具,也是对施工方履约能力和信用状况的考验。不法分子往往正是瞄准了这一点,通过伪造、骗取履约保函,实施诈骗行为。
伪造保函
不法分子通过伪造银行的公章、财务章,以及银行工作人员的签名,制作出虚假的履约保函,并以此骗取工程方或施工方的信任,获得工程项目或工程款。例如,某建设公司就曾因收到一张伪造的履约保函,导致被骗走近千万元的工程款。
伪造的履约保函往往在视觉上很难辨认,加之不法分子常会配合各种说词,令工程方或施工方容易上当。
挂名发包
另一种诈骗方式是“挂名发包”。不法分子先是伪造某知名企业的发包文件,再以该企业的名义将工程项目分包出去,并要求施工方提供履约保函。施工方为中标工程,往往会同意这一要求,但随后就会收到虚假的“履约保函”。等到工程结束,不法分子便会消失无踪。
这种方式的危害很大,施工方不仅血本无归,还可能因此陷入法律纠纷。
二、防范工程履约保函诈骗有诀窍
面对此类诈骗行为,相关方应如何防范?
认清履约保函功能
履约保函是银行为保证合同履约而提供的保函服务,其功能在于当合同一方不能履行合同约定义务时,由银行按保函约定向合同另一方支付一笔金额。因此,工程方和施工方切勿将履约保函作为资金来源或担保品使用。
加强保函使用管理
工程方应加强对履约保函的审核和管理。在接受履约保函时,应核对保函内容,特别是核实开立行号、金额、受益人等关键信息是否与合同一致,并通过合法渠道核实保函真伪。例如,可以致电开具银行的客服热线或对应分支机构核实。此外,工程方还应注意收集和保存好相关凭证,为后续维权提供证据。
谨慎选择发包方
对于施工方而言,在接受工程项目时,应谨慎选择发包方,尽量选择有良好信誉和丰富经验的企业。同时,还应尽可能到发包方公司实地考察,核实其身份信息、经营状况等,避免被不法分子所骗。
三、银行的审核责任
对于银行来说,开具履约保函也是一项重要工作。银行在受理保函业务时,应尽到充分的审核义务。包括严格核对客户身份,核验保函开具目的是否合理、合规,以及是否超出客户的信用额度等。在保函开立前,应尽可能多渠道核实发包方的真实性,以防落入虚假工程的陷阱。同时,银行还应采用防伪技术,加强保函的防伪措施,提高伪造难度。
此外,银行还应加强客户教育,告知客户履约保函的正确使用方式,以及伪造保函的危害。帮助客户了解并防范风险,也是银行一项重要的责任。
四、案例分析
案例一:某银行为A公司开出了一张金额为200万元的履约保函,用于其与B公司的工程项目。不料,B公司刚收到保函就将保函兑现,而A公司却因工程款纠纷拒绝偿还工程款。**终,银行足额支付了保函金额,但A公司仍无意偿还,导致银行遭受巨额损失。
此案的关键在于B公司对履约保函的错误理解和使用。B公司将履约保函视为可提前兑现的工程款来源,导致工程款纠纷时陷入被动。因此,工程方在使用保函时,应谨记保函并非工程款担保,而是一种信用保证,只可在特定情况下使用。
案例二:C建设公司欲承接D公司的工程项目,但D公司要求其提供一定金额的履约保函作为担保。C公司为此联系了某银行,并顺利开出保函。谁知,这张保函竟是D公司冒用他人大额消费卡开具的虚假保函。随后,D公司便携保函消失,给C公司造成巨大损失。
此类案件中,D公司利用了建设公司对工程项目的渴望心理,通过伪造保函实施诈骗。建设公司为此付出代价惨重。因此,施工方在追求业务发展的同时,也应提高风险意识,谨慎核对并核实保函真伪。
五、总结
工程履约保函虽是工程项目中的常见信用工具,但同时也被不法分子所滥用,给各方带来巨大损失。因此,工程方、施工方以及银行等相关方应提高风险意识,认清履约保函性质,加强保函使用和审核管理,以防范各类工程履约保函诈骗。在伪造保函、挂名发包等诈骗套路面前,各相关方应谨慎行事,守好自己的“安全门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