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“放管服”(简政放权、放管结合、优化服务)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,“履约保证金”成为一项受到关注的议题。近年来,随着“放管服”改革的持续推进,减免履约保证金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。政府通过放宽市场准入、简化审批流程、减免保证金等举措,有效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,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,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。
那么,什么是履约保证金?放管服中为什么要免收履约保证金?这对企业和经济发展有何影响?本文将全面解读“放管服免收履约保证金”,剖析其背后的深意,展现其对优化营商环境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。
履约保证金,是指在经济活动中,一方当事人按照合同或协议的约定,为保证自身能够履行合同义务,而向另一方当事人交付或提存的一定数额的经济担保。履约保证金一般在合同履行完毕或终止后,由收取方返还。
履约保证金在商业活动中发挥着“信用担?!钡淖饔?。在市场交易中,履约保证金可以有效降低交易风险,保障交易顺利进行。当一方当事人未能履行合同义务时,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从履约保证金中获得赔偿,从而降低损失。
在传统观念中,收取履约保证金被认为是保障交易安全的一种必要手段。特别是在一些大型项目招标、政府采购、工程建设等领域,履约保证金被**应用,以确保中标方或承包方能够按时、按质、按量完成项目。
“放管服”改革,即简政放权、放管结合、优化服务改革,是中国政府自2013年以来推出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。其核心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,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直接干预,加强事中事后监管,优化政府服务,从而激发市场活力,促进经济社会发展。
在“放管服”改革中,履约保证金免收成为一项重要内容。这意味着,在许多情况下,企业在参与经济活动时,不再需要缴纳履约保证金。这一改革举措,体现了政府职能转变的理念,也是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措施。
那么,为什么“放管服”改革要免收履约保证金?这背后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?
降低企业成本,激发市场活力:履约保证金往往需要企业提前准备大量资金,对企业,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,是一笔不小的负担。免收履约保证金,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,减轻企业负担,让企业可以将更多资金投入到生产经营中,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动力。
提升市场效率,促进公平竞争:履约保证金的收取,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交易的门槛,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。免收履约保证金,可以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,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竞争,提升市场效率,促进市场的良性发展。
转变政府职能,优化营商环境:“放管服”改革的核心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。履约保证金的收取,体现了政府对市场主体行为的“事先监管”。而免收履约保证金,则体现了政府对市场主体行为的“事中事后监管”,强调“无事不扰”,让企业感受到“有求必应、无事不扰”的服务,从而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,提升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。
在“放管服”改革中,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免收履约保证金的举措,覆盖招标投标、政府采购、工程建设等多个领域,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好。
招标投标领域:在招标投标领域,履约保证金被**应用于工程建设项目中。在“放管服”改革中,*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明确,不得将投标保证金作为中标条件,不得要求中标人提供履约保证金。同时,鼓励采用投标保函、保险等方式替代现金形式的投标保证金。
政府采购领域:在政府采购领域,财政部等部门出台政策,明确政府采购合同中不得要求提供履约保证金。同时,鼓励采用商业保险、银行保函等方式保障履约,减少资金占用,降低交易成本。
工程建设领域:在工程建设领域,住建部等部门要求,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中,推行工程担保制度,以替代现金形式的履约保证金,减轻企业负担,防范资金风险。
其他领域:除了上述领域外,“放管服”改革还涉及到众多具体行业和领域,如交通运输、医疗卫生、教育培训等。在这些领域中,也出台了相应的免收履约保证金政策,如交通运输部要求简化审批程序,免收道路货运经营许可证的保证金;教育部要求免收民办学校办学保证金等。
“放管服”改革以来,免收履约保证金取得了显著成效,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,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企业负担减轻,发展活力增强:履约保证金的免收,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,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来说,减轻了资金压力,让企业可以将更多精力和资源投入到生产经营中。根据统计,近年来,随着“放管服”改革的持续推进,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下降,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。
市场效率提升,经济发展动力增强:免收履约保证金,降低了市场交易门槛,促进了市场竞争。更多市场主体,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参与,提升了市场效率,激发了市场活力。同时,企业负担减轻,可以将更多资金用于*、创新和扩大再生产,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。
政府职能转变,营商环境优化:履约保证金的免收,体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,从“事先监管”向“事中事后监管”转变,从“管企业”向“服务企业”转变。政府通过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,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,让企业感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,增强企业发展信心。
在工程建设领域,履约保证金的收取曾经是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。但在实践中,也存在一些问题,如增加企业负担、影响资金周转等。在“放管服”改革中,一些地方探索推行工程担保制度,以担保替代保证金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
以浙江省为例,浙江省在“放管服”改革中,大力推进工程担保制度,在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中,以银行保函、工程担保公司保函等方式替代现金形式的履约保证金。
浙江省某建筑企业负责人李先生深有感触。在改革前,企业参与工程项目,往往需要缴纳一笔不小的履约保证金,这笔资金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,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。在改革后,企业只需要提供一份银行保函,就可以替代现金形式的保证金,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。
李先生表示:“以前,为了准备履约保证金,我们需要提前准备一大笔资金,这对我们中小企业来说,负担很重。现在,只需要一份银行保函,我们就可以轻装上阵,将更多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工程建设中,也让我们有更多机会参与到优质项目中?!?/p>
在浙江省的探索实践中,工程担保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一方面,工程担保公司为工程质量提供担保,有效保障了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;另一方面,也为企业减轻了负担,让企业可以将更多资金用于生产经营,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活力。
“放管服”改革以来,我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,在世界银行发布的《**营商环境报告》中,中国营商环境**排名从2013年的第96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31位,已连续两年跻身**营商环境改善**的十大经济体。
免收履约保证金,是“放管服”改革的重要一环,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。它体现了政府职能转变的理念,有效降低了企业负担,激发了市场活力,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。
未来,要持续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不断优化营商环境,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,激发市场活力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持续推进简政放权: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,简化行政审批程序,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,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,更好发挥政府作用。
加强事中事后监管:转变监管方式,加强对市场主体行为的事中事后监管,建立健全以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监管为基本手段、以重点监管为补充、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。
创新监管方式:探索运用新技术新手段,加强信用监管、智慧监管,实现监管信息共享,提升监管效能,做到“无事不扰,有事必究”。
优化政府服务: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,提升服务水平,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,让企业感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,增强企业发展信心。
“放管服”改革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,也是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关键一招。免收履约保证金,体现了政府职能转变的决心,也为企业发展释放了红利。未来,要持续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不断优化营商环境,让市场主体活力充分迸发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